传统胰岛移植的挑战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是糖尿病的核心病理特征。胰岛移植作为一种潜在的根治性手段,自1977年首次临床尝试以来,经历了长期探索。尤其进入千禧年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该疗法在帮助患者脱离或减少胰岛素使用、防治低血糖发作以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有效性。然而,胰岛移植方案广泛应用面临严峻瓶颈:1、供体严重短缺:依赖捐赠的胰腺,优质胰岛来源极其有限。2、移植存活率低:移植后的胰岛细胞易在早期因缺血、炎症等原因大量丢失。3、免疫排斥反应:需要长期使用强效免疫抑制剂,带来感染、肿瘤等风险及副作用。4、监测困难: 难以实时评估移植胰岛的功能状态。因此,利用再生医学技术,在体外大量生成功能性的胰岛β细胞,成为突破上述限制的关键研究方向。干细胞技术:从概念到突破性临床案例2024年,殷浩教授联合程新教授团队在《细胞发现》杂志上报道了世界首例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成功案例[1]。该患者为一名 59岁男性,有25年2型糖尿病病史,并曾接受肾移植。由于胰岛功能严重受损,患者每日需多次注射胰岛素,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图片来源于[1]在此项突破性研究中,科研团队利用患者自体血液中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重编程和诱导分化技术,在体外成功再造胰岛组织。2021年7月,患者接受了经皮肝门静脉介入输注移植。术后第11周,患者完全停用了外源性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也逐步减量并最终停用。随访期间,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显著改善,空腹及餐后C肽等关键指标显著提高,证实胰岛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更为重要的是,移植后的胰岛组织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肿瘤形成或严重的移植物相关不良事件。干细胞技术优势干细胞技术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方法。该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一是避免了伦理问题;二是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减少免疫排斥反应;三是具有无限增殖特性,可在体外大量扩增,为糖尿病治疗提供充足细胞来源;四是在体外标准化条件下分化生产,细胞质量与功能均一、可控。未来展望中国首个干细胞来源胰岛细胞疗法临床试验获批,以及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功案例,无疑是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干细胞技术为修复受损胰岛功能、实现糖尿病功能性治愈提供了充满希望的新路径。虽然前路仍有科学、技术和转化应用的挑战亟待攻克,但这些进展标志着糖尿病治疗正稳步迈入一个以再生和修复为核心的新纪元。随着国内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转化的持续推进,干细胞疗法有望在未来十年内惠及更多饱受糖尿病困扰的患者。参考资料:[1] Wu J , Li T , Guo M ,et al.Treating a type 2 diabetic patient with impaired pancreatic islet function by personalized endoderm stem cell-derived islet tissue[J].Cell Discovery, 2024, 10(1).DOI:10.1038/s4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