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PF)素有“不动声色的杀手”之称,病程隐匿、进展迅速,且目前临床药物疗效有限,副作用却显著,令无数患者陷入长期痛苦。正因如此,科学界对更安全、高效的新型疗法始终孜孜以求。
近日,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科研中心团队对全球128篇最新前沿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首次全面梳理并阐述了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SC-EVs)在肺纤维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与临床转化路径。作为一种“无细胞、可量产、靶向多通路”的创新疗法,MSC-EVs被寄予厚望,有望打破传统治疗瓶颈,为肺纤维化患者带来颠覆性的转机。
MSC-EVs如何实现肺纤维化精准“扫纤”?
MSC-EVs通过“多重出击”,在多细胞、多信号通路层面协同抗击肺纤维化:
纤维化信号通路阻断:通过携带miR-338-3p、miR-26a-5p等分子,精准阻断TGF-β/Smad及Wnt/β-catenin经典纤维化信号路径,使纤维化指标显著下降。
肺泡细胞保护与修复:CD38靶向EVs修复肺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功能,显著阻止肺上皮向间充质的转化(EMT),有效减少胶原沉积。
免疫微环境精准调控:通过调节巨噬细胞从促炎的M1极化为抗炎的M2型,降低炎症反应,调控肺部免疫微环境,减少肺组织损伤。
创新手段升级:让外泌体治疗更精准、更智能
为了进一步提升MSC-EVs的治疗效果,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系列工程化手段:
低氧预处理:采用低氧(1% O₂)培养提高外泌体产量和有效分子装载能力。
3D细胞培养技术:提高外泌体中再生分子(如HGF、ICAM-1)含量,但需密切关注胶原沉积的风险。
表面功能化修饰:在外泌体表面添加靶向肺组织的特异性配体,提高疗效精准度与组织滞留时间。
水凝胶载体缓释:借助生物水凝胶进行局部缓释,使外泌体能够更长时间停留在肺部组织,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团队强调,这些创新策略在动物模型中已表现出卓越的治疗潜力,并有望于近期进入临床前安全性评估阶段。
临床转化关键:质控与递送方案
外泌体疗法能否成功转化应用,分离纯化与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文章指出,TFF(切向流过滤)+SEC(尺寸排阻色谱)技术组合已被全球认可为最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技术路线。同时,研究团队严格遵循国际细胞外囊泡协会(ISEV)发布的MISEV2023指南,强调精细化质控指标,如CD44、CD73、CD105阳性标记物和CD11b、CD45阴性标记物的检测。
此外,递送方式也是疗效的关键因素。目前研究认为雾化吸入或静脉注射均有可能成为外泌体治疗肺纤维化的首选递送途径,研究团队正在积极开展大动物实验以确定最佳方法。
政策与临床展望
当前国内政策对细胞及其衍生产品的审批程序逐步清晰。最新的《ATMP办法》草案明确了细胞衍生产物的监管路径,这为MSC-EVs产品的研发和上市提供了积极的政策环境。
中山七院团队预计,未来1-2年内将完成外泌体治疗肺纤维化的大动物实验,并在3年内启动Ⅰ期临床试验。随着相关技术的持续成熟,未来有望建立多组学质控和个性化的MSC-EVs配方,以进一步提升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让肺纤维化不再是不治之症
MSC-EVs